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2010年度獲獎論文

 

獲獎人:張詩欣(國立政治大學教政所碩士)

論文題目: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之研究

論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及權重體系,作為推動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參考依據。研究以文獻分析為基礎,初擬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採專家問卷、模糊德爾菲問卷和層級分析法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對象共22位專家學者,資料分析首先利用改良「雙三角模糊數」之模糊德爾菲整合專家對指標重要性之看法並篩選評估因子,最後運用Expert Choice 2000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建立各項指標之權重,完成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
本研究獲得主要結論如下: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永續發展評估指標,含3大層面、8大指標共30個評估因子,其整體權重高低排序如下:

一、三大層面依權重高低排序為:環境面(41.5%)、經濟面(30.8%)、 社會面(27.7%)。

二、八大指標依權重高低排序為:價值效益(17.4%)、生態保育(15.5%)、健康環境(14.4%)、綠色消費(13.4%)、永續經營(12.4%)、環境規劃(11.6%)、社會教育的功能(11.2%)、社區發展(4.1%)。

三、三十個評估因子依權重高低排序前五名為:校舍動靜分區配置(9.1%)、保水設施(5.6%)、基地開發之干擾及衝擊(5.4%)、生物多樣性(5.4%)、室內物理環境(5.3%)。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未來行政單位檢視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及結果的有效性的參考。

 

 

獲獎人:李建霆(東海大學建築所碩士)

論文題目:中、港、台三所大學建築教育空間型態使用之調查與比較

論文摘要:

中、港、台三地的建築教育發展,從90年代初期即因政經影響產生基底性的變異,對教育與人才生成的方式也各有取向。本研究先從歷史脈絡回顧建築教育的源起,一路推導自歐美移植到海峽三地的建築教育發展,作為本文立論前的基礎資訊。

而建築教育空間除了為容納教學活動的重要功能,同時提供學生最直接的環境體認經驗,是一個足以窺探無形教育內涵的審視角度。主文即以東海大學建築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的教育空間進行個案的深入研究。以實地觀察、師生訪談為研究方法,探究各校教學空間的設計想法與使用機能,進而解讀三地建築教育現況以及其與社會涵構的關係。

經研究比較後發現:1. 中國早期偏重布雜的圖像式學習,許多建築系館外觀也多呈現古典西洋形式。這讓同濟的「文遠樓」在當時顯得獨樹一格,足以代表中國最早的現代建築,但也未顛覆內在的教育形式。之後的「明成樓」經濟性地容納了大量學生進行專業訓練。到了近期的「C樓」,校方企圖以建築形式彰顯教育自身的價值,甚至影響校園內其他建築風格到校園週邊的產業。三棟建築組成一套有系統的人才生成過程。2. 東海建築系館的設計即專為建築教育設計,施行的教育內容也促使其被學生高度使用,是可以自身實驗、操練的場所。但長時間的使用下,學生容易產生負面情緒,進而轉嫁到對該建築的印象觀點。3. 中文大學建築系有其特出的教育理念,卻容身在一般教學樓中,主要關鍵來自校方對教育空間的既定觀念,空間僅能成為教育的輔助工具,無形羈絆了很多教學施行方式。

結論發現,影響建築教育空間最主要的因素,來自校方如何對教學空間作出定位,好以一種態度去順應或反制該社會對建築人才的需求;再者才是教學方式或是基本需求性的現實條件。反而,一個建築教育空間應該如何或能夠如何,很多時候執教方與建築師不全然在空間設計階段就有一個通盤性的考量,這往往造成教學無法順利進行,學生無法投入認同感的不良反應。而在時代變革下,建築教育空間如何捕捉教育理念的動態變革,現有空間又如何超脫空間遲滯性、與日俱進,並讓師生在其中完備教育內涵,仍是目前各校應該積極面對的問題。


 

聯絡我們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suri520520@gmail.com

洪秘書長 0935388693

搜尋網站

歷屆理事長

2022-09-06 10:38

歷屆理事長

創辦人:蔡保田博士   第1.2屆理事長:蔡保田博士 第3.4屆理事長:高明敏校長 第5屆理事長:張鈿富博士 第6屆理事長:吳清山博士 第7屆理事長:林萬義博士 第8.9屆理事長:湯志民博士 第10屆理事長:劉春榮博士 第11屆理事長:林海清博士 第12.13屆理事長:陳木金博士 第14.15屆理事長:湯志民博士 第16.17屆理事長:廖文靜博士 第18屆理事長:張奕華博士 第19屆理事長:陳榮政博士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 2012 版權所有。

Create a free websiteWebnode